2018年11月2日 星期五

由當代敦煌音樂作品到《慈悲誦》

譚盾從敦煌莫高窟藝術得啟發創作出《慈悲誦》。敦煌莫高窟藝術精美豐茂, 藏著古代社會豐富歷史記錄,歷來人們因敦煌藝術啟發,引發出無數文化藝術創作,單就音樂上就已有大量精彩作品。本文謹列出當代一些關於敦煌的較重要音樂作品,並試闡述譚盾《慈悲誦》在眾多同類作品中的一些特點,希望讓大家到時欣賞《慈悲誦》時能有多一點的了解。 當代一些相關敦煌音樂作品如下,大致按推出年份排列:

喜多郎《絲綢之路》 、《敦煌》 、 《絲路組曲》

這應是大眾最為熟悉的敦煌音樂作品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日本NHK電視台拍紀錄片《絲綢之路》,由喜多郎配樂,《絲綢之路》一、二集與《敦煌》成了家傳戶曉作品,喜多郎因而在國際聲名大噪,同時提高了全球大眾對絲路、敦煌的認識。《絲路組曲》乃後來喜多郎將絲綢之路精華作品重新編排,換上西方交響樂曲編排,請來英國倫敦交響樂團演奏,來個中西結合。喜多郎的音樂多被視為流行音樂,嚴格來說是現代電子音樂,在現代唱片界的歸類為「世界音樂」 或「新世紀音樂」。 他以電子合成樂器為主要樂器, 加入了多國傳統樂器如鈴、簫、笛、琵琶與印度Sitar 等等,具映象感,將東西、古今、科技與傳統結合,大受歡迎。與西方交響樂曲編制結合的嘗試《絲路組曲》,也很成功。



席臻贯《敦煌古樂——敦煌樂譜新譯
席臻貫1982年在巴黎國家圖書館看了珍貴的敦煌曲譜卷子,該譜現代人難以識解,被稱為「天書」。席臻貫按前學者如葉棟等的研究作深入鑽研,十年後於1992年完成對古譜新解釋,破譯出敦煌曲譜,出版了三盒演奏錄音帶連學術著作《敦煌古樂——敦煌樂譜新譯》,得很大廻響和重視,獲國家頒多個文化獎。後甘肅敦煌藝術劇院按席臻貫的編排演繹,將《敦煌樂舞》 搬上舞台,年來於香港、澳門、韓國、日本等地演出,2001年在日本演出達70多場 搬上舞台,年來於香港、澳門、韓國、日本等地演出,2001年在日本演出達70多場。 就席臻貫《敦煌古樂》的相關研究與討論頗有一些,有興趣的可自行探索發掘。譚盾創作《慈悲誦》前對敦煌曲譜也做了研究,從作曲家角度對曲譜作了自家演繹,有志者可於此間作一探索對照。
席臻貫《敦煌樂譜》的全部25曲子錄音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UPFcwNBdVbw



黃安倫《敦煌梦》
現代中國著名作曲家黃安倫 ,創作產量甚豐,現定居加拿大。他的三幕芭蕾舞劇《敦煌夢》被選為“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曲”之一,於1994年由台灣省交響樂團和莫斯科國家芭蕾舞團首演,是西方編制大型音樂作品,芭蕾舞劇曲式,同時保持濃厚東方韻味。Spotify 用戶鍵入 'Chinese Broadcast Orchestra' 'Dunhuang Dreams' 搜索可聽到。



丁菲飛 《敦煌》
這首流行曲作品較少人留意到,中國創作歌手丁菲飛以邊拉電二胡邊演唱為特色,她 2003年專輯《樂源》收錄了此曲《敦煌》 ,作曲/ 丁菲飛;作詞/ 方文山 ,帶中國特色的新世類/世界音樂,質素高,佳作!
https://vlog.xuite.net/play/cUJnZ2dQLTc3MDExLmZsdg==/%E3%80%8A%E6%95%A6%E7%85%8C%E3%80%8B



女子十二樂坊《敦煌》
女子十二樂坊以流行音樂形式來演奏中國音樂及東方傳統音樂,創新兼容易接受,在中國及日本大受歡迎。《敦煌》是女子十二楽坊第三張專輯,2005 年推出並登上日本唱片榜。除主題曲《敦煌》外,專輯尚有《莫高窟》、 《陽關古道》 、《盛唐樂坊》等與敦煌相關曲子,在《敦煌》MV中楽坊成員更連番以飛天形像出現。女子十二楽坊以流行音樂形式演繹敦煌,不失韻味,接近群眾,是成功的敦煌音樂現代演繹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JzqWDoSBaA



Yo-Yo Ma & The Silk Road Ensemble(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)
國際著名華人大提琴家馬友友與來自世界多地音樂家於2000年成立了絲路合奏團,目標要促進東、西方文化交流,打破音樂彊界,他們出碟、到處演奏,也曾到過香港演出,唱片曾獲格林美獎最佳跨界古典唱片提名。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已出了多張專輯,他們的音樂不是全部直接跟敦煌有關,但都間接呼應,是當今世上一主要跨文化跨國界音樂項目,很值得聽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Vkiiphml1Q&list=PLt-BzwBt9b-1MA9Xid0BgePSX5l8wrFq3



加州大學學者 'East and West of Dunhuang: Music Carried on the Wind'
2016Getty Conservation Institute於美國主辦《敦煌莫高窟--中國絲綢之路上的佛教藝術》節其中一項目,由加州大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音樂學者及專業演奏家演奏敦煌相關音樂,在Getty Center音樂廳演出。十二名演奏者分小組以多國樂器演奏,重現敦煌樂風,是較從音樂學研究角度出發的一次演奏,顯示敦煌文化在學術界與大眾娛樂界同樣獲重視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2k5kYPblvzk


陳怡《敦煌幻想曲》
陳怡,著名中國作曲家,現旅居美國 ,2008年曾接受英國BBC廣播台委託創作管弦樂曲《奧林匹克之火》。 管風琴與管樂團協奏曲《敦煌幻想曲》是陳怡1999-2000年間受委託創作的作品,全西樂編制,由管風琴和木管合奏團聯演,是另一番的敦煌絲路風味。Spotify 用戶鍵入 Chen Yi Dunhuang Fantasy 搜索可聽到。


Christopher Coleman 'Caves of Dunhuang (Triptych III)'
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副教授Christopher Coleman 2015年音樂作品'Caves of Dunhuang (Triptych III)',用二胡、笛子、單簧管/低音單簧管、楊琴、古鍵琴、寺廟鈴鐺等樂器,創作出甚具現代音樂味道之作,很多「撞音」、「刺耳聲」,敦煌變得詭異恐怖,很不一樣的口味。
https://www.christophercoleman-composer.com/caves-of-dunhuang



姜瑩 :《絲綢之路》、《敦煌新語》 (七重奏) 、《玄奘西行》
中國當代青年作曲家姜瑩,2010年才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,現任中央民族樂團駐團作曲家,其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比賽中獲獎。 她的民族管弦樂《絲綢之路》(2010) 在兩岸獲廣泛演奏,相當受歡迎,如: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21280000/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1_hOYfMgL0g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6SqH4VJQ4Ng
在《絲綢之路》之前姜瑩創作了室內樂品《敦煌新語》,乃國樂七重奏作品,很具張力與氣象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xcgfpNVb7w
2017年,姜瑩創作了《玄奘西行》,並擔任作曲、編劇、總導演,開創民族器樂劇這新劇種形式。 《玄奘西行》剛於今年九月尾在香港公演過,音樂、製作、視覺效果水平甚高,在第六章中央民族樂園成員登上舞台化身成「敦煌復原樂器與樂隊」,演奏敦煌古曲,服裝、樂器、音樂皆依盛唐仿制 ,甚有欣賞價值。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26531256/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14629029/



天籟敦煌樂團
這是香港本土中樂團,全團十三人,樂手成員平均年齡二十餘歲,基本由香港演藝學院學生組成,用傳統中國樂器演奏以敦煌為主題的音樂,更有創作。天籟敦煌樂團參與了今年中在饒宗頤文化館舉行的「天籟敦煌‧淨土梵音」節目,於五月至八月演出了幾場,重組唐代敦煌音樂和樂團面貌,古曲新詮,溫暖人間 第495期曾做專題介紹。很高興見到香港有年青的敦煌音樂樂團,希望很快可再看到他們的演出。
https://m.huanqiu.com/r/MV8wXzEyMTg2NDQxXzEyNjRfMTUyODI2OTQyMA==



Johannes Möller 《絲路之旅 相會敦煌》古典結他音樂會
西洋古典結他演繹敦煌音樂又會怎樣?瑞典古典結他手Johannes Möller 今年八月剛在絲路敦煌酒店舉行了《絲路之旅 相會敦煌》古典結他音樂會,是新穎的跨界嘗試。Johannes Möller 是中國文化愛好者,他曾多次灌錄古典結他演奏的中國音樂曲目如《茉莉花》、《瀏陽河》等。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OG5slvwWJ7E



*********************
《慈悲誦》特點
從以上例子可見當代關於敦煌音樂作品數量並不少,其中有中樂的、西樂的、中西混合的;有仿古的、現代的、科技的,有古今併湊的…真是古今中外元素齊集。不過在關於敦煌音樂作品上仍有很多空間待發掘與創作,譚盾《慈悲誦》在這時候出現,正具備了一些以前作品較少有的特點:



大型、跨國性
《慈悲誦》絕對是大型製作,演出陣容具國際性。今次在香港演出的《慈悲誦》將有香港管弦樂團暨合唱團演出,加上來自德國的呂貝克國際合唱學院合唱團; 男中音沈洋、歌手譚維維來自中國,女高音Maria Chiara Chizzoni 來自意大利,女中音朱慧玲具中國、德國音樂背景;王亢是澳洲華裔男高音 ,巴圖巴根乃蒙古族,是少數民族樂隊杭蓋樂隊歌。《慈悲誦》今年五月在德國德累斯頓(Dresden)首演時,演出樂團是慕尼黑愛樂管絃樂團 (The Munchner Philharmoniker),同樣配上德國呂貝克國際合唱學院合唱團,陣容甚強。今天國際大型文化節目有不少是跨國製作,不過與敦煌相關音樂作品而言卻反而較少大型跨國製作,《慈悲誦》無疑在這方面踏出了重要一步。
《慈悲誦》是為管絃樂團、大型合唱團及七位獨唱者而寫的大型史詩音樂作品,分六幕,是六幕劇歌劇 (Opera in Six Acts) 。演出的樂團、合唱團、獨唱者共二百多人,陣容龐大。 譚盾籌備、搜集資料、創作此劇共用了五年時間方完成。
內容含歌唱/詠唱
敦煌相關的音樂作品中,絕大部分是純音樂作品,除個別流行曲作品外幾乎全部沒有歌唱部分、沒有歌詞。《慈悲誦》是歌劇,獨唱者及合唱團的歌唱/詠唱是重要成分,劇中有大量歌詞,以中文及梵文唱出,這在敦煌相關正統音樂作品中屬罕有。這不是說純音樂或歌唱作品誰優誰劣,而是有歌唱的確是少數。而對平時較少接觸正統音樂的樂迷來說,可能會覺得純音樂難理解了點,有歌詞則較容易跟隨,這也是《慈悲誦》一個優勢。
具佛教元素
雖然敦煌莫高窟的建築、壁畫、雕塑跟佛教典故有莫大關係,但與敦煌相關音樂作品卻多數沒有明顯佛教元素,就算有也只是帶輕微色彩。相比之下譚盾的《慈悲誦》就有明確佛教元素,劇名《慈悲誦》(英文名為'Buddha Passion')清楚點出題旨, 劇中人物/角色佛陀、五祖弘忍、 九色鹿、觀音、六祖惠能等皆佛教歷史經典人物。《慈悲頌》六幕分別為 ──〈菩提樹〉、〈九色鹿〉、〈千手千眼〉、〈禪園〉、〈心經〉和〈涅槃〉,圍繞佛教事蹟或故事開展,佛教元素濃厚,乃《慈悲頌》跟其他敦煌音樂作品一個不同點。對佛教徒來說,這當然特別有欣賞價值。
反彈琵琶
反彈琵琶是敦煌壁畫中一個重要藝術形像, 學者們指它是一種多元文化復合體的藝術形像,在敦煌壁畫裡反彈琵琶浪漫飄逸,在現實世界無從見到。在舞蹈或舞劇表演中,尚可看到有反彈琵琶表演演繹,在音樂作品中反彈琵琶的出現則少之又少。這有一重要分別:舞蹈表演中反彈琵琶是純舞蹈的,舞蹈員不須真正彈奏琵琶;在音樂演奏作品中要求則不同。剛於今年九月尾在香港公演的《玄奘西行》中「敦煌復原樂器與樂隊」表演環節,也沒有反彈琵琶在內。在《慈悲頌》,將有反彈琵琶彈奏。要找這樣的表演者可不容易,因為她既要懂跳舞又要懂彈琵琶。譚盾找到了今次在香港負責此反彈琵琶樂舞的陳奕寧,她出身北京舞蹈學院,又會彈琵琶,是難得的合適人選。
人雖找到,但要找反彈琵琶可說沒可能,因為它不是個道具,而是要真能彈奏的,所以要特別去製造。要造也不容易,因琵琶不可太重,如太重,難抓持,想反彈也彈不了,譚盾說如超過一斤,演奏員就拿不住了。還有形狀問題,敦煌壁畫裡的琵琶是葫蘆狀的,但很難找到那麼大的葫蘆,譚盾到過多處地方找大葫蘆,結果終於找到有人種到巨大的葫蘆,他把葫蘆交給樂器廠師傅,搞了很久才做出了可以反彈的琵琶。有了琵琶,還要有配合到敦煌樂風的弦線,譚盾專程到日本找到符合要求的線,因國內的弦較易斷。譚盾在京都、奈良之間一小村莊,他找到一戶祖傳八代只做唐代弦線的人家。譚盾想要白色或無色的弦線,他們說不行,說唐弦一定要用黃絲做,因為唐人認為弦是佛陀的聲音、是禪的聲音,他們堅決只造黃色絲弦。譚盾聽後非常欣賞他們這態度與觀念,便決定採用黃色弦。
所以,反彈琵琶是《慈悲頌》一個重要看點。除反彈琵琶外,劇中還有奚琴的出現,奚琴乃二胡的前身,這是譚盾恢復/還原敦煌樂器的另一件,也很值得留意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由敦煌引發、啓發出來的音樂作品,豐富瑰麗,《慈悲頌》具有它獨有的特性和創意,承先啟後,份量高超,佛教徒更值得去欣賞。

----原刊 溫暖人間》第500期,18-10-2018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